暑期接近尾声,记者调查发现,假期里最让家长头疼的不是孩子作业完成如何,而是一场场“手机争夺战”,近年来还有平板电脑、各类学习机、电话手表等新成员的加入,有家长直呼“假期里,最怕孩子和电子产品独处一室”。
这个暑假,你是怎样与孩子“斗智斗勇”,合理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?话题一出,家长吐槽的、出招的都有,可是真的有效果吗?一起来听一听——
(资料图片)
在客厅装监控
“是陪伴也是监督”
暑假刚开始,市民陈女士家的监控摄像头就开启了,“孩子读小学,比较胆小,这个摄像头除了监督外,还有陪聊的作用。”平时孩子基本在客厅活动,全家还为此在客厅添了一张写字桌。每天上班前,陈女士将今天的作业安排布置给孩子,其间可以有20分钟休息时间,也允许孩子玩会儿平板电脑。但有时孩子玩起来就停不下,边写作业边看平板,这时候陈女士就会及时提醒,孩子也会乖乖放下。
除了监控摄像头,电子产品的屏幕监控功能堪称“神器”。夏女士打开手机上的“家长助手”软件,显示“后台已使用时间46分钟”“抖音应用使用36分钟”“微信10分钟”等,她的手机与孩子的平板电脑绑定,而且可以设置每个软件的限时使用时间。“不过经常会有漏网之鱼。”夏女士说,有时孩子下载了新软件没有及时设置,就全部用来刷小视频,正说着,夏女士又添加了一个限时软件。
自从一天早上在孩子床上发现平板电脑,一看使用记录,从前一天晚上说去睡觉开始一直刷网站视频到早上5点,郑女士就果断把家里包括“小度”(人工智能)在内的所有电子产品都设置了密码,还把电视遥控也藏起来,因为她发现电视机竟然也能刷小视频。不过周末在家的时候,陈女士还是会让孩子看个电影或者玩次游戏“解解馋”。
玩游戏近视了150度
“很多事比玩手机更有趣”
原先视力良好的小吴,因为暑期里每次线上课后都要玩2个多小时游戏、刷小视频,直接导致一个暑假近视150度,家长金女士着急了,把电视机换成投影,有空就带孩子看电影、纪录片,平时基本限制电子屏幕时间。
为了让孩子没有时间沉迷电子产品,小许妈妈早早地安排好孩子的暑期生活。暑假前期去参加兴趣班,后面一段时间,每天早上或者睡前让孩子打卡英语口语,其余时间则布置书面作业。如果有空,小许妈妈还会安排孩子看诗词大会、中国地理等学习科普类节目,周末就带孩子去户外走走,“就是让孩子知道,其实还有很多事比刷视频、玩游戏更有趣。”
让孩子随便玩
“反而知道控制了”
在记者采访中不难发现,家长普遍不敢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单独相处,总是想方设法设置“关卡”,阻断长时间联系,但也有家长选择“放手”,“为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”。
小林妈妈也曾与孩子因为玩游戏矛盾频频,后来她干脆去买了个单击手柄类游戏机加投影。这个暑假,小林早上去打球训练,下午自己安排,妈妈下班回家再督促他练字、阅读、做口算。意味着每天有一个下午都是小林的“放飞”时间。日子一长,小林妈妈发现孩子有时玩痛快了,也会在下午安排写作业,“也许孩子就是喜欢那种无拘无束、自由的感觉,并不是真的沉迷游戏,现在家庭氛围也好多了。”
校长老师支招
多让孩子看世界
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,家长可以说“招数”尽显,却往往“治标不治本”,不妨来看看专家、老师怎么说,也许能有所启发。
“任何约定都要提前说好,不管是使用时长还是使用功能,而且不仅仅是对孩子,家长也要遵守,双方是平等的。”温州市实验小学心理老师陈书黛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,小视频、电子书别说是孩子,家长有时也会沉迷其中,与其担心,不如融入孩子感兴趣的内容,让亲子交流变多变顺畅,孩子也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。
陈书黛说,在这个信息化社会,孩子本身不可能完全避开电子产品,家长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,让孩子知道它们只是一种帮忙获取信息或放松娱乐的工具而已。可以通过培养孩子更多兴趣的方式,如参加绘画班、做手工、参加户外运动等,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肯定,让他们在现实生活里更有成就感。
而在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岐恩看来,电子产品就是把双刃剑,需要家校合作,讲究因材施教,孩子身心发展不同,与电子产品的交互模式也不一样,有的孩子自控力强,应该给予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;有的则更需要老师、家长的引导,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游戏、故事或者家庭活动,让孩子身心更充实,更愿意与老师、家长沟通。另外他呼吁政府部门督促网络公司建设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,给予孩子一个明朗的网络空间。
温州市马鞍池小学副校长盛道新也认为,“平等对话”是关键,家长才能与孩子深度讨论电子产品的利与弊,看清它们的本质,同时鼓励孩子“走出去”,旅游探索、参加志愿者活动等,“帮助孩子走出方寸之地,阅尽大千世界。”
原标题:
刷视频到清晨玩游戏近视了150度
这个暑期,谁在和我们抢孩子?
记者金叶